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东岭 王溢智)9月8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头山乡热闹非凡。该乡联合县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零工市场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将“苗木课堂”专项培训与第四届“裕泰丰”木兰松造型技能大赛同步开展,精准对接苗木产业发展需求与群众技能提升,为乡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活动现场,“裕泰丰”木兰松学院的骨干教师马雷以《油松培育核心技术》为题开展专题讲座,围绕“种苗选择、培植技术、修剪技术”三大核心维度系统授课。确保参训群众能听懂技术原理、掌握操作要点、学会实际应用,切实提升油松培育技能水平。技能大赛环节,则为苗木从业者搭建了“比武学艺、以赛促技”的交流平台。参赛选手们现场展示木兰松造型技艺,在剪枝、蟠扎的切磋比拼中精进本领,进一步点燃了当地群众投身苗木产业、提升专业技能的热情。
图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头山乡“苗木课堂”培训现场。
“这堂培训太‘解渴’了!不仅把造型松技术讲得透彻,更让我有了参加大赛、种好苗木的底气。”贺家营村村民霍瑞友的话,道出了众多参训群众的心声。作为苗木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与受益者,霍瑞友的创业路颇具代表性。
2008年,他首次尝试栽植云杉、樟子松、油松,初期种植40亩,同时培育100万株营养杯小苗,仅两年便实现收益,60厘米左右的苗木每棵能卖到10元。经过多年深耕,他的苗木基地已扩展至400亩,每年稳定销售一批苗木,年收入超50万元。
在乡党委政府倡导发展造型松产业后,霍瑞友敏锐捕捉到市场机遇,主动向山东等地的造型松师傅学习新技术。如今,他在自家基地开辟出10亩造型松培育区,每亩栽植100余棵。
“造型松讲究‘手勤’,得年年修剪、依树塑形,培育好的造型松每棵卖到四五千元不成问题。”霍瑞友笑着介绍,去年仅营养杯苗和油松苗就卖出5万株,纯收入达20多万元,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内蒙古、廊坊等地,真正实现了“靠绿生金”。
大头山乡素有“绿色宝库”的美誉,全乡林地面积达19.6万亩,今年新增三北防护林项目造林面积23967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3.4%。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全乡200户农户积极投身苗木种植,种植规模从0.5亩到200余亩不等,总栽植面积达9600亩,其中油松种植面积最广,约5000亩,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苗木产业集群。
“我们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深耕苗木产业,推动苗木产业从‘卖苗木’向‘卖园艺’升级,打造出一片片绿意盎然的景致。这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更激发了‘金山银山’的经济红利。”大头山乡乡长王文学介绍,乡党委政府积极发动各村党员和种植大户带头发展造型松产业。截至今年,全乡苗木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1500余人就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图为大头山乡第四届“裕泰丰”木兰松造型技能大赛现场。
为培育更多专业人才,大头山乡构建起三维立体培训体系,依托“裕泰丰”木兰松学院,打造“理论教学+实践实训+技能认证”全链条培养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28期提根蟠扎技术培训,培养120名造型师,其中50人成长为技术骨干,带动全乡20%的苗木户掌握造型技能;联合河北农业大学园林学院开发《造型松培育标准教程》,孵化河北农业大学“研学实践”基地,为新农人提供了专业“技术认证”支撑。
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上,大头山乡创新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机制与“培训即就业”模式。通过成立5支村级绿化施工队,由技术骨干带队承接周边绿化工程,让普通农户在“边学边干”中提升技能、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同时,打造5个造型松苗木基地节点,培植200余盆盆景松、1200余株造型松,高标准完成义务植树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发335个公益性岗位,让更多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近期,乡党委政府再次联合县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等部门,以“五大课堂”特色培训体系为抓手,开展免费“苗木人才培训”,为县级零工市场与绿化人才搭建起精准对接的桥梁。
“如今,大头山乡的苗木产业已形成‘种变苗、苗变木、木变树、树变景’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我们通过资源循环利用提升效益,淘汰的劣质苗木用于制作盆景、根雕等工艺品,木材加工剩余物则用于苗木花卉培植,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5%。”大头山乡党委书记吕建国说道,预计今年全乡苗木深加工产值将达1000万元,带动近千人就业。
党建引领是大头山乡苗木产业发展的坚强保障。该乡9个行政村均成立苗木产业党支部,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模式,党员干部带头承包示范基地、领办合作社。柳条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喜祥牵头建设10亩造型松示范园,大河口村党支部书记魏文辉打造20亩造型松示范园,贺家营村党支部书记吴明星、前怀村党支部书记侯景文分别建设10亩、40亩造型松示范园。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预计各村集体年收入将突破10万元,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