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具有塞罕坝精神特质职业人的创新实践
来源: 长城网  张维志
2025-08-19 08:57:59
分享:

  承德市政研会课题组依托本土资源,挖掘“塞罕坝精神”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生态文明教育价值,选取样本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因该校与塞罕坝机械林场渊源深厚,1962年首批127名建设者中,53人为该校毕业生,他们用青春书写荒原变林海的奇迹,铸就的精神丰碑代代相传,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牢记使命、奋发图强。该校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五载体八融入”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检验改革成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承德范式”。

  创新举措:多维路径,铸魂育人

  顶层设计筑牢根基,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一是制度引领明方向。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将“用塞罕坝精神育人”纳入重要发展规划,提出“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双立双成’教育,培育具有塞罕坝精神特质的职业人”的顶层设计理念,并制定系列具体落实文件,为育人目标实现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组建团队聚合力。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塞罕坝精神教研室和研究中心,抽调骨干力量成立36人教育教学团队,形成定期集体研讨、备课机制,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专业支持。三是考核激励促落实。一方面,支持鼓励开展传承塞罕坝精神主题活动,评选“塞罕坝之家”文明宿舍并给予表彰奖励;另一方面,依托双成绩单制度,强化课程考核,将学生参与情况折合为“成人学分”,作为评先评优和就业推荐依据。

  五大载体拓展场景,文化育人立体推进。一是课程育人筑根基。学校党委书记带领团队开发“培育具有塞罕坝精神特质的职业人”特色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7000余名学生奠定认知基础,提供理论和课程支撑。二是生活育人促养成。与课程同步推进“塞罕坝精神之家”创建评选活动,设立八类优秀文明宿舍,使课程与生活相互呼应,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养成。三是环境育人润心灵。大力推进塞罕坝精神主题化校园文化建设,命名校园道路、设计主题浮雕、制作铭牌、更换指示标牌,开辟广播专栏、张贴宣传标语,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四是活动育人强体验。以“追寻老校友足迹,传承塞罕坝精神”等为主题开展40余次大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邀请老校友回校演讲,组织专题系列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建功立业。五是实践育人深感悟。与塞罕坝林场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教材,每年组织师生开展“重走林场路,再续赛罕情”实践教学活动,千余名学生实地沉浸式体验塞罕坝精神。

  八个融入畅通路径,育人成效全面彰显。一是融入育人理念。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双立双成”育人理念,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融入教育教学。探索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提出“四个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相关成果获河北省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三是融入校园文化。加大主题化校园文化改造与建设投入,利用非传统型课程和课堂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育人成果获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四是融入职业品质培育。立足职业教育特点,开设“培育具有塞罕坝精神特质的职业人”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学生近万人,强化职业品质培养。五是融入党团活动。支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师生志愿服务等,将传承塞罕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实现党团协同、师生共育。六是融入网络空间。建设新媒体开展宣讲宣传,制作微党课;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化教材,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七是融入教育科研。塞罕坝精神成为教师教学科研重要领域,多项研究课题和学术论文取得成果,与承德市委组织部共同编写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塞罕坝精神》获评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八是融入研学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组织师生开展实践教学和研学研修活动;组建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塞罕坝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活化传承。

  育人实效:成果斐然,品质彰显

  助力学生成长,精神内化促全面发展。一是服务国之大者,彰显爱国担当。学生积极投身国家级重要活动服务工作,圆满完成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项接待服务任务。2022年,千人志愿服务团队服务冬奥和冬残奥会,获百余个国家运动员或代表队表扬信,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回信肯定。2024年,50余名学生踊跃参军入伍,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征兵任务,其爱国精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获社会广泛认可。二是投身志愿服务,传递温暖力量。学生始终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2025年开展“寸草心爱老敬老”等数十项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数达5000余人次,获承德市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感谢信,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三是提升职业素质,涌现行业翘楚。随着塞罕坝精神特质培育的深入,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行业佼佼者。如李丙超成立葫小芦烙画工作室,周伟建创建马铃薯种苗生产合作社带动脱贫,杨晓宇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此外,2025年学生在全国、省级多项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50余项。

  社会反响热烈,成果辐射获广泛认可。一是媒体聚焦宣传,扩大社会影响。近三年来,学院官方网站发布相关新闻100余条,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中国旅游报》专版报道学校培养塞罕坝精神特质职业人的典型做法和育人成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二是经验分享交流,赢得高度评价。2022年以来,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论坛等多个会议、论坛上介绍育人经验,得到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较高评价,彰显了学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加强交流合作,共育时代新人。2024年,10所兄弟院校到校交流学习,该校与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签订用塞罕坝精神和雷锋精神携手共育时代新人的合作协议,携手共育时代新人。学校逐步与众多志同道合的院校开展红色文化培育新时代职业人的交流合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立足与塞罕坝的历史渊源,将精神谱系转化为可量化、场景化、生活化的育人工程,塑造了新时代职业人才“政治品格+职业品质+生态素养”三位一体的独特气质,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创新实践。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推动实践模式创新,完善动态化评价体系,持续提升融入的精准度与实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本土化经验,助力培养兼具理想信念、实践能力与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张维志)

关键词
塞罕坝 创新
责任编辑:陈志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