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东岭 刘璐)“每天晚饭过后,我都爱来这小游园转一转、聊聊天,看着满眼的绿,心里别提多舒坦了!”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镇康家窝铺村12组,村民宋云昌望着眼前生机盎然的休闲空间,脸上满是藏不住的喜悦。谁能想到,这片占地约4000平方米、如今成为村民“幸福打卡地”的小游园,此前竟是垃圾乱堆、无人问津的环境“死角”。
这样的蝶变,源于朝阳地镇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精心雕琢。为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镇里巧做“边角地”文章,将各村闲置的“豆腐块”“裹布条”式“巴掌地”,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打造成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 “微景点”“微景观”和“绿化带”,让曾经的环境“死角”彻底变身乡村“活角”。
图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镇康家窝铺村12组的游园一角。
如今的朝阳地镇,不仅实现了乡村“净起来”,更在“亮起来、美起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进村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已成为当地村民生活的常态。
“乡村要振兴,党建是根本。”朝阳地镇党委书记暴利坡一语道破发展关键。近年来,镇里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产业基地”等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动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切实提升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接下来,镇里还计划在康家窝铺村活化非遗农具展示、打造沉浸式农耕体验,构建起“看得见乡愁、摸得到历史”的文化传承空间,守护好“耕读传家”的精神家园。
康家窝铺村的华丽转身,背后离不开河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驻村干部的辛勤付出。自驻村以来,工作队成员主动住进村子,从学说农家话、同吃农家饭做起,与村民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听诉求,迅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成为村民眼中的“自家人”。
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出行难题,工作队精准发力、持续攻坚。2021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村巷道硬化工程,同步安装160盏路灯,让村内小街小巷彻底告别“泥泞路”,实现全面硬化亮化;2022年,为全村铺设水泥方砖 9000多平方米,修建2200延长米河坝与一座便民桥梁,既解决了村民跨河出行的安全隐患,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2023年,协调相关部门建成总占地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让村级组织有了“新阵地”;2024年,进一步完善新村部5个附属设施,更换100盏高标准路灯,新建两处村民活动中心。
图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镇康家窝铺村12组的游园一角。
“现在的党群服务中心空间开阔、功能室齐全,办公设备也都是新的,坐在这儿工作,心里敞亮,为群众服务的干劲儿更足了!”康家窝铺村党支部书记周玉杰的话语里满是振奋,而全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提升,也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加码”。
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康家窝铺村在产业发展上同样成果丰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村里的光伏发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收入,这笔钱不仅覆盖了村内30多个公益性岗位的工资,还能用于发展村内小型公益事业,是大伙共同的‘钱袋子’!”周玉杰介绍道。此外,2018年建成的2000吨马铃薯贮藏库,通过承包给经营大户,每年可为村集体收取租金6万多元,持续为村集体经济“输血”。
今年,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打造300亩谷子种植基地和小米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丰富产业业态;申报的2025年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已顺利落实。一件件贴近民心的实事稳步推进,一个个富民兴村的项目落地见效,康家窝铺村的基础设施将愈发完善,村容村貌将迎来更大提升,一幅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