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东岭 王溢智)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头山乡大河口村的田间地头,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村民们穿梭在田垄间,忙着采收成熟的贝贝南瓜,一个个圆润饱满、色泽鲜亮的果实堆满田埂。
图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头山乡大河口村村民在采收贝贝南瓜。
“今年咱这5亩贝贝南瓜收成格外好,亩产达到4000斤,按1元每斤的收购价算,单这一片就能带来不少收入!”大河口村党支部书记魏文辉笑容满面地介绍,“咱们的贝贝南瓜品质过硬,早就订好了销路,接下来会陆续发往唐山、天津等地,在当地市场特别受欢迎。”
如今,该村蔬菜基地已达300余亩规模,除贝贝南瓜外,架豆角、西葫芦、芹菜、甘蓝、白菜等多种蔬菜实现规模化种植。这里产出的蔬菜以口感鲜嫩、品质优良圈粉无数,不仅赢得消费者认可,更吸引了山东、吉林、辽宁等地的客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在大河口村,“科技致富能手”杜翠华是蔬菜种植的带头人。她流转土地,种植30亩架豆角、30亩西葫芦、70亩芹菜、90亩甘蓝和白菜。
“西葫芦和芹菜是基地的主打品种,西葫芦亩产可达1.5万斤,按1.5元/斤的市场价算,单亩产值很可观;芹菜亩产1.2万斤,1元/斤的价格在市场上很畅销,产品能卖到山东、吉林、辽宁等多个省份,靠品质赢得了外地客商的长期青睐。”杜翠华高兴地说。
图为大头山乡大河口村村民在采收西葫芦。
产业发展不仅让种植户受益,更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从春天播种到9月末,每天能挣120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方便多了!”正在基地采收芹菜的村民李春玲笑着说。和李春玲一样,宫景凤也是蔬菜基地的“老员工”,长期从事种植、田间管理、采收打包等工作,稳定的收入让她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据杜翠华介绍,蔬菜基地常年带动2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通过技能培训和稳定岗位,让大家在家门口挣到“薪金”,切实解决了“就业难、增收难”问题。
近年来,大头山乡始终将党建工作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支部领着干、合作社带着干、农户跟着干”,不断完善“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通过“三金”模式深度融入蔬菜产业链:闲置土地流转给基地或合作社,拿“租金”;到基地务工,赚“薪金”;参与订单种植,按合作社或企业标准生产,稳拿“售金”,真正实现“种得好、卖得出、能赚钱”。
如今,在党建引领下,大头山乡不断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产业活力,让发展红利持续惠及群众,朝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