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通讯员 苑秋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抬头可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风景就在身边,天鹅、黑鹳等野生动物从“稀客”变“常客”……良好生态带来的“小确幸”早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标配”。“十四五”期间,承德市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让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齐头并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蓝天常驻:精准治污,生态优势促转型
秋日的承德,天空湛蓝如洗。清晨,市民王硕在推开窗的瞬间,便被远方的山河美景深深吸引,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手机,捕捉下这一瞬间,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向朋友们展示他每天都能感受到的“承德蓝”。
“家门口就是河滨公园,来这里晨练已经是每天要做的事,良好的空气质量是晨练的基础,即便是供暖季,蓝天白云也是常态。”在武烈河边,正在晨练的市民刘昱说道。
通透的蓝天与清新的空气,是一个城市生态环境最直观的体现之一。
“承德市以山区为主,地形有时会对大气治理带来一些影响,但即便如此,承德市在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中仍位列前茅,这足以说明我们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在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拿出一份近几年的“六项污染物浓度、同比变化率和达标天数统计表”,详述承德市在空气质量治理方面的成绩,言语间难掩骄傲:市区PM2.5年均浓度由2020年的2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4年的23微克/立方米;截至今年10月18日,承德市达标天数269天,同比增加18天,达标比率92.4%……这些成绩,源于承德市针对大气环境治理打出的一套组合拳。
高位推动,强化全时段部署调度;严格管控,靶向治理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推进环保绩效创A……从奔向“天空蓝”到留住“承德蓝”,从对污染成因的探究到源头减排,从靶向治霾到综合治理,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在蓝天保卫战中,一系列举措使得承德市蓝天纪录不断被刷新,城市“气质”正发生美丽蝶变。
绿水绕城:系统治理,守护澄澈生命之源
清晨的潮河河畔,一缕薄雾如轻纱悬浮于水面,飞鸟振翅而过,划破水面碧波,一圈圈涟漪向岸边漾去。湿地草丛间,几只迁徙而来的候鸟在安然觅食,羽翼上还闪着晨露的微光……野生鸟类、植物种类持续攀升,潮河河畔已然成为众多候鸟的温馨家园。
身处美景中,承德市环境监控中心监测员们在潮河古北口国考断面检测点开始了日常的水质检测工作。“我们每个月都会对入京水质开展采样监测,每季度还会与北京组织一次联合监测。”监测员王天浩告诉记者,潮河经古北口汇入密云水库,须及时掌握水质变化,确保重点流域水质稳定达标。
承德地处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河之源”,潘家口、密云两个水库上游,更是京津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地。近年来,承德市坚持把构建京津冀生态屏障,保障下游饮水安全,作为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尤其今年,承德市以潮河总氮污染防控、断面达标整治为重点,统筹推进流域系统治理、精准治理,全力保障京津上游水生态安全,通过重点流域治理工程、污染排查整治攻坚、雨污管网改造等工作,目前,入京津断面水质连续4年保持在Ⅱ类或以上。与此同时,各项保护条例实施,多地协同立法保护潮河流域的体制机制形成,实现“一河共治”,从“单兵突进”变为“协同作战”,共同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
随着水环境逐步提升,一条条串联“岸绿、景美、人和”的风景线正在承德大地徐徐流动。
见缝插绿:推窗见绿,出门入院成常态
当城市渐渐苏醒,沿武烈河畔从儿童公园向北到武烈水游园,再向北经听溪园到竞秀园,这条景点相连、绿植成片的“绿链”,是不少市民晨练的“打卡地”,也是贯穿城市的“绿色长廊”。
“以前这河边只是步道,现在利用公园全都串联起来了,还有山体公园的建设,让市民在饭后之余有个散步的好去处,心情也变得舒畅了。”市民胡佳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他告诉记者,如今的武烈河两岸,碧波荡漾,草木葱郁,已成为调节身心、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承德市在城市空间中对“绿”的精雕细琢。近年来,承德市严格遵循“生态优先、规划引领”原则,将绿化建设融入城市更新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构建城市绿带、绿道、绿环网络,有效盘活了城市边角地块等,同步推进小区增绿、道路添绿等,让城市绿化与城市拓展同频共振,切实满足了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如今的承德,目之所及皆秀色。昔日林林总总、密集如云的大厦和商铺多了绿茵环绕;曾经的废弃角落蜕变为茵茵碧草、片片花海;不经意间跃入眼帘的口袋公园,也为车水马龙的城市增添了贴近自然的韵味。
为了让市民生活得更宜居、更舒心,承德市在发展中让“高颜值”与“深内涵”携手并进。从聚焦“一山一河一座城”到绘就母亲河畔美好图景,从持续开展“见缝插绿”到全域覆绿、应绿尽绿,承德市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让市民幸福感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