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马心依 通讯员 李唯 谢天齐)在滦平县平坊满族乡十八盘村,一处铁匠铺传承着百年非遗技艺,续写着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故事。刘成明、刘成山、刘成林三兄弟,作为当地闻名的铁匠,在堆满钢材与工具的铺子中,以锤为笔,铁为墨,锻造出上万件铁器农具,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打铁,素称世上三苦之一。铁匠每日挥锤数千次,炽热的铁锭上,几十斤重的大锤上下翻飞,即便寒冬,亦是汗流浃背。高温、灰尘与噪音相伴,长期的艰苦劳作,使三兄弟听力下降、声音沙哑,双手布满老茧与烫伤的痕迹。刘成明感慨:“打铁看似简单,实则工序繁杂,三伏天里靠近炉火,汗如雨下,火星溅身也不能分神,其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
从青春年少到花甲之年,刘氏三兄弟的打铁技艺愈发精湛,打坯、拨钢、焊接、成型、淬火、打磨,每一道工序都得心应手。2003年,父亲离世后,他们接过传承的重担,从1982年取得营业执照至今,不断更新设备,提升产品质量,让铁匠铺的铁器愈发耐用。
在刘成明眼中,兄弟间的齐心合力,以及传承自父辈的厚道与团结,是铁匠铺长盛不衰的秘诀。这份坚守,使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然而,随着农村耕种机械化的普及,铁制农具的需求日益减少,加之打铁技艺学习艰苦,传统打铁工艺的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令人欣慰的是,刘成明的侄子刘广新于2020年毅然投身其中。“跟着父辈学打铁,就是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他们干得好,我也要干好,再传给下一代。”刘广新的话语中,满是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责任。
“只要还有人需要农具,我们就会一直打下去。侄子的加入,是传承的希望,我们盼着这份事业能一直红火。”刘成明的话语,坚定而充满期待。
如今,虽已两鬓斑白,但兄弟三人坚守传统打铁技艺的初心从未改变。一把铁锤,一方铁砧,在日复一日的锻打声中,诠释着匠人的执着与坚守,让非遗之光在锤声中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