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河北大学国际学院以“在红旗下成长——我和身边的中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于7月16日至19日组织11名师生前往承德,开展“传承塞罕坝绿色魂 激扬新时代青年志”主题实践活动,在塞罕坝林海中汲取精神力量,探索精神传播之道。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
实践团队首站走进塞罕坝展览馆,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造林工具,见证着这片土地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百万亩林海,绿色映苍穹”的沧桑巨变。展厅内,“三代人接力”的奋斗史诗徐徐展开:初代建设者怀揣“改变风沙危害”的使命,以“一棵松”的坚守点燃绿色希望;林场职工突破“单一造林”模式,让林海既固沙又生金;新时代下,塞罕坝人秉持“生态优先”准则,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这跨越60余年的实践,是中国生态治理的生动缩影,更彰显了“艰苦创业”精神永不褪色的深刻内涵。
图为实践团队在塞罕坝展览馆前合影。
在尚海纪念林,首任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的雕像屹立其间,脚下是他临终仍牵挂的落叶松。“死后也要看着林子长起来”的誓言,让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牢记使命”并非抽象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坚定坚守。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在“全国林业英雄林”石碑旁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林海回荡,是对三代务林人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回应,让大家深刻感悟到共产党人在塞罕坝七十余年建设历程中展现的无私奉献、笃行不怠精神,进一步强化了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
精神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传播。为解决“如何让塞罕坝精神直抵人心、走向世界”这一课题,实践团队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日报社展开深入交流,在跨界探讨中汲取智慧。
图为实践团队在尚海纪念林合影。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内,“让青年讲给青年听”的传播实践亮点频出。该校师生深入林场,采集建设者及其后代口述故事,将“荒漠变林海”历程改编成情景剧,以短视频记录林场青年日常。“精神传播需贴近受众,用同龄人易懂的语言和感兴趣的形式,才能让‘艰苦创业’内核入脑入心。”此次交流,让学院师生对传播的贴近性有了更深刻认识,这是校园文化建设关键,也是中国精神走近青年的必由之路。
图为实践团队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合影。
承德日报社会议室里,一场关于“国际化传播”的研讨热烈展开。作为扎根承德70余年的党报媒体,报社从“塞罕坝奇迹”的记录者成长为传播者,经验宝贵。“国际传播不是简单翻译,而是要找到‘中国故事’与‘世界关切’的交汇点。”报社总编辑周易结合多年报道实践提出,塞罕坝精神的国际化表达,需以“数据为骨、故事为肉、青年为桥”。这些兼具战略眼光与实操价值的建议,让“守正创新”的传播理念变得具体,为团队后续国际化实践指明了方向。
图为研讨现场。
精神传承,绝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担当。河北大学国际学院以此次实践为新起点,策划塞罕坝精神传播的“青春方案”。学院将组建“塞罕坝精神宣讲团”,让实践队员走进校园、社区、企业,以青年视角解读“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时代内涵;依托新闻学等专业优势,鼓励学生通过双语宣讲、跨文化访谈等形式,将“尚海纪念林”的坚守、“百万亩林海”的奇迹,转化为国际社会能理解的叙事。
图为实践队员宣讲现场。
“塞罕坝的林海是看得见的丰碑,而精神的传播是看不见的播种。”正如实践团队感悟所言,当代青年的使命,不仅是守护绿色奇迹,更要让“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绿色发展”的生态智慧,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注脚。当青春与时代精神相拥,当专业所长对接国家所需,中国精神必将在跨越山海的传播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此外,河北大学国际学院以“在红旗下成长——我和身边的中国精神”为主题,组建了13支社会实践小分队,于7月12日至8月29日深入北京、石家庄、嘉兴等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调研。队员们以青年视角聚焦中国精神国际传播,通过调研报告、短视频、双语宣讲等多元形式,架起文化沟通桥梁,让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中国精神,在世界舞台上被更多人看见、理解与认同。(来源:河北大学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