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河北路径与实践突破
来源: 长城网  张维志 纪正红
2025-08-04 16:59:00
分享:

  河北省政研会课题组以新时代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立足点,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全面梳理工作成效。研究聚焦教育内容、话语体系、育人环境及队伍建设四个关键维度,提出创新优化路径。该研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本专科院校特色,充分融合燕赵文化资源与技术赋能,致力于构建具有河北特色、务实高效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生态,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河北方案”。

  一、河北实践:四维创新与典型成果

  (一)教育内容创新:红色基因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

  河北省高校深入挖掘1800余处革命文物资源,推动思政内容从“静态灌输”向“动态体验”转变。

  本科院校:河北经贸大学在西柏坡开展“赶考精神”情景剧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历史场景,使95%的参与者深刻理解“初心”内涵。河北农业大学打造“耕读在线”APP,将“李保国精神”融入农学实践,学生远程指导农户可获得劳动学分,带动23个贫困村增收,涉农专业学生返乡创业率提升至35%。

  高职院校: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六元融合”短视频工坊,把“政治引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元素融入专业创作。学生团队制作的《天下无“穷”》MG动画,以减贫故事诠释脱贫攻坚战略,获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金奖,在抖音传播覆盖50万青年群体。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山海关桥梁厂拍摄《钢铁脊梁》纪实片,通过工匠技术革新史诠释劳动精神,作品被纳入省级思政资源库。承德地区高校联盟推出“研学演诵思政课”,以诗音画、快板书等形式讲述孙永勤抗日事迹,巡演49场覆盖2万余名学生,实现“一城一故事,一校一舞台”。

  (二)话语体系重构:青春语态与双向对话破壁实践

  针对青年话语偏好,河北高校积极探索“政策青春翻译器”,开展双向对话与热点回应实践。

  双向对话机制:河北农业大学运行“学生每日信箱”,对学业困惑等诉求在48小时内响应,累计解决1200余项,满意度达97%。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设立“声声不息”音频栏目,学生党员为100余处红色遗址录制方言版讲解,用“家乡话”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栏目播放量超百万。

  热点回应时效: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建立“48小时热点响应机制”,针对巴以冲突等热点事件推出《和平发展十二问》动画短视频,单日播放量突破50万,弹幕互动量达1.2万条。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开发“思政闯关”H5游戏,将铁路发展史设计成“钢轨铺设”“隧道攻坚”等互动关卡,学生通关率达92%,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任务。河北经贸大学推出“情绪回收站”AI树洞,基于NLP技术分析学生咨询记录,生成《Z世代情绪图谱》,精准推送心理支持方案,危机干预响应速度提升60%。

  (三)育人环境升级:技术赋能与全域融合生态构建

  河北省在省级融媒矩阵建设、虚拟现实融合创新以及网络素养筑基工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省级融媒矩阵建设: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政中心构建“一云多端”架构,整合全省高校数据,为学生建立唯一ID画像。“冀网育”平台粉丝量突破150万,影响力居全国省级思政平台前三。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通过数据中台匹配学业与思政行为,精准推送“耕读在线”劳动课程,学生返乡创业率从12%升至35%。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概论》慕课被170所高校引入教学,累计选课80万人次,成为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虚拟现实融合创新: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搭建“红色元宇宙实验室”,学生可佩戴VR设备“参与”狼牙山战斗决策,历史事件理解度提升85%。唐山师范学院3D复原李大钊故居,学生通过“数字孪生”体验《新青年》编辑过程,历史理解度提升85%。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上甘岭送水”VR体验系统,课程互动量达192万次。

  网络素养筑基工程: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谣言解剖实验室》必修课,学生通过模拟舆情事件演练信息甄别,谣言辨识准确率提升68%。河北科技大学组建“校园监察员”队伍,创作反诈漫画300余幅,网络诈骗发生率下降40%。

  (四)队伍建设突破:“三师型”辅导员与数字素养跃迁

  河北省高校在辅导员能力重塑与协同育人方面积极探索,取得良好成效。

  能力重塑: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数字素养筑基计划”,联合华为河北分公司开发AI辅导员培训体系,教师需掌握舆情分析工具、VR课件制作等技能,实现100%持证上岗。河北经贸大学辅导员郭鹤男创立“云梯工作室”,改编《沙漠骆驼》唱出辅导员日常,抖音获赞7.3万,获评省级辅导员工作室。

  协同育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推行“双岗双责制”,辅导员兼任自媒体主编,邀请唐山皮影传承人担任校外导师,开发《红色纹样》直播课,将非遗技艺与价值观教育结合。承德高职集群联合承德日报社推出《把承德讲给世界听》研学演诵课,将塞罕坝造林史改编成rap歌曲,B站点击量突破百万。

  二、优化路径:基于河北实际的四维突破

  (一)教育内容:构建“三维融合”资源矩阵

  为让“河北味”更浓,需提升高校原创内容占比。

  红色资源场景化再造:建议联合河北省文物局、长城新媒体,对西柏坡、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14处场馆的馆藏进行高精度3D建模,免费开放供高校使用,支持高职院校开发“红色工匠”虚拟展馆。依托团省委“冀青之星”评选,把每年选树的200名优秀大学生故事制成标准化素材包,开放版权供各校二次创作。

  职教精神具象化表达:高职院校可借鉴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匠心追梦”系列,通过85篇工匠故事推文,将车间案例转化为思政素材。本科院校依托学科优势,如河北金融学院2025年3月起每月发布3个选题,教师“定调”、学生团队“破圈”,首期作品《我的实习日记》上线24小时播放量突破50万。

  热点教育精准滴灌:建立“舆情—创作—反馈”闭环,参照河北省思政中心实时抓取学生TOP20热点,48小时内推出“思政微解读”产品,提升内容时效性与针对性。

  (二)话语体系:打造“破圈传播”的青春范式

  为让“青年腔”更活,需完成“话语转换工具箱”研发。

  分众化表达工具包:建议将政策文件、理论术语拆解,开发省级“00后语料库”,首批收录2000词条(如将“艰苦奋斗”译为“硬核逆袭”),配套表情包、短视频模板。推广河北农业大学试用“躺平”“内卷”词条模板后推文互动量提升3.8倍的经验,下一步将“工具箱”迭代为支持实时检索、一键生成的“小程序”。

  情感化互动机制:建设AI情感分析系统,如燕山大学“情绪回收站”基于NLP技术生成《Z世代情绪图谱》,危机干预响应速度提升60%。高职院校可探索“车间树洞”,通过实训场景嵌入心理支持模块。

  (三)育人环境:构建“智慧融通”省级生态

  为让“沉浸场”更暖,需优化高校智慧思政教室。

  平台整合工程:完善“冀网育”省级数据中台,打通教务系统与思政平台数据孤岛,实现资源匹配精度从38%提升至89%。建议将“网络育人效能”纳入高校“双高计划”核心指标,制定《河北省思政教育数据中心建设规范》,破解平台重复建设难题。推行《河北省高校智慧思政教室运营指南》,完成省内高校的逐校诊断,并给出“轻改造”方案,如将VR头显换成更轻便的MR眼镜、把“数字长征”拆成5分钟微关卡、将课后讨论区搬上企业微信,确保“技术不闲置、学生不逃离”。

  虚拟空间延伸:建设“燕赵红色元宇宙”,支持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复原狼牙山战斗场景,学生参与战术决策,学习留存率达98%。推动京津冀馆校联盟资源向高职院校倾斜,实现西柏坡纪念馆与职校实训基地虚拟联动。

  (四)队伍建设:培育“数字胜任力”的创新机制

  为让“集团军”更稳,需建强网络思政教师队伍。

  分层培养计划:依托“河北高校网络思政联盟”,建立“首席专家+骨干教师+技术团队”三级梯队,首席专家由省里统一选聘,骨干教师由各校推荐,技术团队由企业提供,实行“项目制”管理。

  校企协同赋能:与长城新媒体集团、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签约,设立“网络思政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每年寒暑假选派教师顶岗锻炼,提升技术水平。

  评价激励机制:设立“金穗奖”,对百万级传播作品予以奖励 。建议高校将学生满意度与绩效挂钩,推动教师从“完成任务”转向“创造精品”。

  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应立足燕赵大地,以技术为翼、以文化为根、以学生为本。通过构建“精准化内容供给链、青春化话语传播链、智慧化环境协同链、专业化队伍成长链”,形成具有河北辨识度的网络思政教育创新体系。让新时代思想如滹沱河水般浸润学子心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张维志 纪正红)

关键词
教育 实践
责任编辑:陈志洋
TOP